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AI人才抢夺战:刚毕业,30万嫌太少,100万也不多
  • 2017/4/12 9:40:1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来我们这里,有不拘一格的晋升空间,和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美国时间3月28日,百度以“The Next Era is Up to You(下一幕,等你开启)”为主题,从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开始启动2017海外校招,全球高薪招聘AI(人工智能)人才。

抢人,BAT不一定抢得过创业公司

      在各有价码的“挖人”和“被挖”的拉锯战中,保密,成了大家的一致做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业界,针对AI的开发进程以及团队的话题非常敏感,甚至造成了国内众多AI公司对技术人才像“绝密资料一样进行保护”。

      “我现在可不敢给你透露团队人员的情况,媒体一曝光,也许就被挖走了。”今年2月,在“AI与机器人”记者“寻找中国AI未来独角兽”的系列报道中,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多家企业负责人都对记者的“团队人员深度采访”进行了婉拒。 

      对此,一家估值已过10亿美元的语音识别公司创始人就告诉记者:“我们需求的,不是那种在媒体上曝光率很高的行业意见领袖,而是那种深埋在公司内部,藏在水面下真正忙着做事的人才。”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国内,百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是被各大公司紧盯的挖人“重灾区”,去年至今,大量内部人才被外界的创业机会吸引而出走——最新的例子,是原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张潼加盟腾讯,担任AI Alb主任。 

      挖角微软最厉害的今日头条。今年2月,今日头条挖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担任今日头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此外,今日头条最核心的推荐系统架构与基础设施的搭建者丁海峰,实验室总监李磊,都是来自百度。 

      这些顶尖专家流失更大的影响是,一个AI项目负责人出走后,

      他手下的不少工程师,也会追随他到新的团队。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公司更不会将技术团队曝光在媒体面前。 

      另外,与几年前APP、移动互联创业最疯狂的那段时间一样,在人才争抢上BAT不一定竞争得过创业公司。

      “在人工智能公司,强大技术团队是最核心的力量,我们已经屡次在争抢AI算法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人才时败给创业公司了。”一位在BAT任职的HR告诉记者,“AI初创公司抢人时,就像拍卖会举牌,明明心理价位是年薪30万,最后抬高好几倍也会买单,只想将目标人选快快纳入囊中,似乎就万事大吉。而BAT因为是上市公司,有薪酬体系,只能望而兴叹。”

      “这真是有些疯狂了。”祁卫也说,“一位国内名校刚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被几家公司争抢,年薪从四五十万被抬高到八九十万。但实际上,这些人是否适合公司,是否值这个价格,很多公司并不知道。” 

      这造成了AI人才高价泡沫的出现。搜狗CEO王小川就直言,这有点像当年在移动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一些经验不足但会做移动的人,会得到很高的回报,国内AI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泡沫。“一个刚毕业就会写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人,动辄就是几万元的薪水,这太不正常了。现在就整体人才水平来说,还相当的浮躁。”

 

到硅谷去,和Facebook竞争挖人


国内人工智能大学排名

      国内人才昂贵,数量又极国内人工智能大学排名度稀缺,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一些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在几亿美元以上的创业公司,会像百度一样干脆直接去海外挖人——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在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

      “很多AI创业公司CEO基本上一年有一半时间在硅谷转悠,通过各种人脉寻找候选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要怀着谦卑的态度,珍视机会,充分展示你们的长处和你们所能提供的东西,必须像争夺投资者那样争夺人才。”每次求职面试前,亚历克斯·任(Alex Ren都为了确保客户的成功,向来自中国的客户提出建议。他说:“中国公司一门心思要聘用硅谷人才,赢得人才就像攻占人工智能战场的制高点。”

      亚历克斯·任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曾任Agilent(美国安捷伦公司)软件业务全球发展经理,后来,他在旧金山创办了AI猎头公司TalentSeer,专注于AI人才中介招聘,“我们已经和卡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MIT等常青藤大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投资了Naya Health、NewGen、Overnest、Caknow等一大批美国新兴科技创业企业和基金。”

      2017年第一季度,亚历克斯·任所在的公司,接收到200个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位需求——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公司,一半来自美国公司。但由于人才紧俏,每月只有四五个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本文出自2017-04-10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14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