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8/29 10:57:2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IT八卦
贷不了款,怪“朋友圈”咯
@Beepee
作者简介:“85前”,京津冀合作产品,非典型处女座,职业经历横跨科技、影视、互联网,曾担任CCID科技记者、芒果编导、豆瓣电影编辑。《电脑报》《金融博览》特邀作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以后却可能出现神助攻的坑。这吊诡的推测来自之前Facebook在美国的一个专利申请。这个专利很奇葩,专门分析用户的好友数据来进行深扒,最有槽点的是贷款。就是说:当一个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贷款方会审查该用户社交网络好友的信用等级。假如你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没有达到最低的信用分门槛,对不起,钱,就木有了。除非你的好友平均信用等级过关,才能拿到贷款。
Zestfinance CEO道格拉斯·梅里尔
这个政策一出,立马引来无数吐槽。我勒个去,这以后交朋友,还真的攀龙附凤了,不然连个贷款都贷不了,那还整个屁啊!在海外,很多平权人士纷纷跳出来,觉得这是在搞“贷款歧视”。凭啥老子贷款,还要看朋友脸色?这时候,网友突然神补刀,说社交经济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告诉我们:你的收入是你经常联系的10个人的平均值。哎呦,我勒个去,看来一帮穷朋友以后只能友尽了,友达都得按照王思聪的标准才够劲。但是事实上,真正拥有SNS联系的朋友是真的朋友么?这还要打个问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按照这种标准其实很多网红、外围、绿茶、主播,是很容易获得贷款的,因为她们花枝招展的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土豪在刷礼物表忠心可歌可泣。但是,这就真的能证明她的信用好吗?也许在国外信用度高的社会中,这种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万一有一天,它引入了中国,恐怕又会被网友彻底玩坏。以BAT的巨头中的腾讯为例,微信、QQ的用户基数如此之大,如果接入信用端口,势必会形成大数据时代用户征信系统。而且,对于用户有着强关系社交连接的微信,这方面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而阿里、京东其实也通过用户消费行为在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尝试。同时还不容忽视的就是百度,它跟京东一起被ZestFinance列入中了重点目标。成立于2009年的ZestFinance,是一家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个人信用评分的科技金融公司。正是因为前一年的金融危机,让所有的美国人都再次感受到信用受损后摧枯拉朽的破坏力。所以,很多研究机构相继雄起,开始钻研美国传统金融机构针对用户的信用评分的漏洞。之前,最牛逼的FICO公司提供了市场上最流行的评估模型,但是这种模型仅使用了不到50个变量,基本上套路和算法都被摸清。很多黑客都可以顺藤摸瓜进行刷分等违规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维度单一的FICO,已经被活生生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还好,大数据时代来了,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被丢在了故纸堆,而金融机构也不再只依赖消费者的信贷记录去进行信用评估。应运而生的ZestFinance,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拓展了采样数据的来源,既保持大约30%的传统信贷记录,同时吸纳了更多用户使用行为的信息,比如你平时用Facebook、推特、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发的啐啐念,你最喜欢的亚马逊、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美丽说、蘑菇街等电商平台购物记录,你长时间观看的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简介等等等非传统数据信息,都成为了ZestFinance研究的重点。据ZestFinance介绍,根据用户借款行为背后的线索及线索间的关联性,最终给出相对准确的消费者信用评分。
凭着这套与时俱进的信用评价体系,ZestFinance目前成为了投资的新宠。而国内的百度,其实也在开始利用之前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制作很多预测类的报告,这些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能够把用户的搜索数据、贴吧用户的发言,梳理出草蛇灰线,进而拿到更加鲜明有价值的信息。
而淘宝早就通过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开启了基于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应用,曾经凭借750分以上的芝麻信用,你可以拿到新加坡等国签证的说法,以及余额宝及支付宝账单提供信用记录,都证明了大数据时代信用表达方式正在趋于多元化。关键还是要培养一套精明的识别和分析系统。比如,对于微信,因为它的支付其实跟支付宝一样可以作为消费行为的考察。但是,朋友圈的打通,可能将更加真实的信用评价根植于强关系之中,这就是开头所描绘的场景。但是自由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信用考察一旦开口,也有可能引入风险。在传统金融机构中,征信方式虽然覆盖面窄,但相对谨慎的方式可能避免一些钻空子的家伙浑水摸鱼。而大数据时代,借助强关系的社交网络评价信用,则可能让一些网络骗子趁火打劫。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让很多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人,借助P2P等网络金融平台疯狂敛财,最后庞氏骗局破灭,很多人急火攻心。必要时法律的干预,可能会对用户增加一层保障,而减少一分风险。
央行拥有自己的征信体系,无论是买房买车出国求职,上面的记录或多或少都会起到一定的证明作用。而对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央行的政策就是“数据来源于第三方,使用于第三方”的要求。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授信源越多,风控越完善。这个时候,谁拿到第一张个人信用牌照,或许就能在银行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信用帝国,在这方面,就看BAT谁的能量更超乎想象了。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