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四年之后,我们还会不会在电视上看奥运?
  • 2016/8/29 10:57:2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作为四年一度的超级大事件,里约奥运会又让很多人家里的许久不开的电视,迎来了春天。尤其是此前惊心动魄的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的决战,央视直播的收视份额飙到70%多。这也就是说,开着的十台电视机就有7台在看女排。如此惊人的收视份额,已经是2016年春晚的2倍多。不过,这堪称逆天的收视份额,却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年轻人正在远离电视。毕竟,对女排最有感情的、经历过女排三连冠的中国人,都已经是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了。而这部分人群,正是维持如今电视开机率的主力人群。

@王月

作者简介:成都媒体人。从来不看电视、关注科技领域、换个手机就能高潮的新时代网络宅男。相比煽情电视剧,还是IT界的各种黑科技更能让人流泪。


    作为四年一度的超级大事件,里约奥运会又让很多人家里的许久不开的电视,迎来了春天。尤其是此前惊心动魄的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的决战,央视直播的收视份额飙到70%多。这也就是说,开着的十台电视机就有7台在看女排。如此惊人的收视份额,已经是2016年春晚的2倍多。不过,这堪称逆天的收视份额,却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年轻人正在远离电视。毕竟,对女排最有感情的、经历过女排三连冠的中国人,都已经是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了。而这部分人群,正是维持如今电视开机率的主力人群。

    如今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奥运也不例外。与2012年奥运会相比,里约奥运的整个收视市场的开机率也下滑了17%。这样的大幅下滑,一方面与时差有关,但新媒体对观众收视时间的分流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毕竟,对年轻人而言,那块手机屏幕,才是他们看奥运最舒服的地方。

    全世界都这样。美国的NBC花了120亿美元购买了直到2032年的奥运会独家转播权,将未来的运势全部押注在全球瞩目的奥运竞赛。然而,这次里约奥运就给他们当头一击,NBC直播奥运会的黄金时段收视率相比伦敦奥运下跌了17%。而18-49岁的人群,根据彭博社的报告,收视率则下滑了25%。与之相对的是,NBC奥运网站和APP用户流量却达到7800万,相比伦敦奥运期间上升了24%

    同样,在中国,腾讯奥运招商总收入的80%以上,都来自移动端收入。他们是怎么直播奥运的呢?据称,腾讯一辆在前线的车里,9个人中除了司机,其余都是举着手机直播的网红。之后,他们再通过自己的视角为自己的用户呈现内容。

    事实上,这也就是电视最大的问题——无法针对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内容,那么,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都成为奢望。而体育产业的市场有多夸张呢?以奥运会为例,阿迪达斯为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指定官方合作伙伴,赞助总额就高达1亿英镑。更夸张的是英超,阿迪达斯每年给曼联的球衣赞助费,也是高达7500万英镑。其他几家豪门,球衣赞助也能拿到3000万左右,加起来就很吓人了。

    当然,英超很贵,就是因为商业开发做得好。最典型的就是转播费,2016年起的三个赛季的英超转播权,就卖了50亿英镑。而央视不转播英超,也是因为英超没有免费提供转播权。但有趣的是,央视十多年不转播央视,竟培养起中国人在网上看球的习惯。

        2007年,天盛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英超在中国未来三年的版权收入囊中。与之前的版权代理商不同,天盛不再将英超版权分销给各大卫视,甚至连集锦也不让播。要看英超,只能在天盛自家的付费频道上看,费用贵的惊人,单月188元,包赛季1880元。

        这个现在都会觉得贵的价格,当时英超球迷那是疯狂吐槽,强烈抵制。但对天盛而言,更大的难题是,怎么卖出去呢?国内电视台的订阅渠道我们都懂的,没法线上付费,缴费还得跑到机顶盒管理中心,或者通过邮局汇款。要看个球赛,还得去办理一摞繁琐的手续,再爱英超也不想看了。没人付费,最后天盛只好宣告破产。

    但之后接盘的新英体育,就遇上了好时候。随着各大视频网站的崛起,新英发现,不再需要依赖电视这个渠道了。新英既可以在自家网站上播英超,也可以把英超转播权高价卖给乐视和PPTV。而因为有了自家的网络平台,收费策略也就可以很灵活了。起初是完全免费,到后来就是部分场次收费观看——去年,每轮4场的免费场次当中,转播方是可以自由挑选的,但是今年,似乎情况发生了变化,新英每一轮只会给转播机构一场免费的豪门比赛。如果你是某个豪门球队的粉丝,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买“死忠通”——只能看一个球队的全部比赛。如果你还想看看其他豪门的对战呢,就只能选择“全季通”,全部都可以看。当然,只看一场,也可以只买单场比赛。

   现在,几轮英超战罢,新英的PC端与移动端的付费用户数量激增,据称甚至达到十倍。这显然要归功于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采取的成功的产品策略。而这在中国人的电视机上是完全做不到的。英超如此,奥运也将如此吧。所以我好奇的是,四年之后,我们还会有多少人会在电视上看奥运呢?

  

IT八卦

贷不了款,怪“朋友圈”咯

@Beepee

 

作者简介:85前”,京津冀合作产品,非典型处女座,职业经历横跨科技、影视、互联网,曾担任CCID科技记者、芒果编导、豆瓣电影编辑。《电脑报》《金融博览》特邀作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以后却可能出现神助攻的坑。这吊诡的推测来自之前Facebook在美国的一个专利申请。这个专利很奇葩,专门分析用户的好友数据来进行深扒,最有槽点的是贷款。就是说:当一个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贷款方会审查该用户社交网络好友的信用等级。假如你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没有达到最低的信用分门槛,对不起,钱,就木有了。除非你的好友平均信用等级过关,才能拿到贷款。


Zestfinance CEO道格拉斯·梅里尔

 

    这个政策一出,立马引来无数吐槽。我勒个去,这以后交朋友,还真的攀龙附凤了,不然连个贷款都贷不了,那还整个屁啊!在海外,很多平权人士纷纷跳出来,觉得这是在搞“贷款歧视”。凭啥老子贷款,还要看朋友脸色?这时候,网友突然神补刀,说社交经济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告诉我们:你的收入是你经常联系的10个人的平均值。哎呦,我勒个去,看来一帮穷朋友以后只能友尽了,友达都得按照王思聪的标准才够劲。但是事实上,真正拥有SNS联系的朋友是真的朋友么?这还要打个问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按照这种标准其实很多网红、外围、绿茶、主播,是很容易获得贷款的,因为她们花枝招展的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土豪在刷礼物表忠心可歌可泣。但是,这就真的能证明她的信用好吗?也许在国外信用度高的社会中,这种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万一有一天,它引入了中国,恐怕又会被网友彻底玩坏。以BAT的巨头中的腾讯为例,微信、QQ的用户基数如此之大,如果接入信用端口,势必会形成大数据时代用户征信系统。而且,对于用户有着强关系社交连接的微信,这方面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而阿里、京东其实也通过用户消费行为在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尝试。同时还不容忽视的就是百度,它跟京东一起被ZestFinance列入中了重点目标。成立于2009年的ZestFinance,是一家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个人信用评分的科技金融公司。正是因为前一年的金融危机,让所有的美国人都再次感受到信用受损后摧枯拉朽的破坏力。所以,很多研究机构相继雄起,开始钻研美国传统金融机构针对用户的信用评分的漏洞。之前,最牛逼的FICO公司提供了市场上最流行的评估模型,但是这种模型仅使用了不到50个变量,基本上套路和算法都被摸清。很多黑客都可以顺藤摸瓜进行刷分等违规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维度单一的FICO,已经被活生生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还好,大数据时代来了,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被丢在了故纸堆,而金融机构也不再只依赖消费者的信贷记录去进行信用评估。应运而生的ZestFinance,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拓展了采样数据的来源,既保持大约30%的传统信贷记录,同时吸纳了更多用户使用行为的信息,比如你平时用Facebook、推特、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发的啐啐念,你最喜欢的亚马逊、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美丽说、蘑菇街等电商平台购物记录,你长时间观看的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简介等等等非传统数据信息,都成为了ZestFinance研究的重点。据ZestFinance介绍,根据用户借款行为背后的线索及线索间的关联性,最终给出相对准确的消费者信用评分。

    凭着这套与时俱进的信用评价体系,ZestFinance目前成为了投资的新宠。而国内的百度,其实也在开始利用之前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制作很多预测类的报告,这些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能够把用户的搜索数据、贴吧用户的发言,梳理出草蛇灰线,进而拿到更加鲜明有价值的信息。

    而淘宝早就通过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开启了基于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应用,曾经凭借750分以上的芝麻信用,你可以拿到新加坡等国签证的说法,以及余额宝及支付宝账单提供信用记录,都证明了大数据时代信用表达方式正在趋于多元化。关键还是要培养一套精明的识别和分析系统。比如,对于微信,因为它的支付其实跟支付宝一样可以作为消费行为的考察。但是,朋友圈的打通,可能将更加真实的信用评价根植于强关系之中,这就是开头所描绘的场景。但是自由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信用考察一旦开口,也有可能引入风险。在传统金融机构中,征信方式虽然覆盖面窄,但相对谨慎的方式可能避免一些钻空子的家伙浑水摸鱼。而大数据时代,借助强关系的社交网络评价信用,则可能让一些网络骗子趁火打劫。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让很多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人,借助P2P等网络金融平台疯狂敛财,最后庞氏骗局破灭,很多人急火攻心。必要时法律的干预,可能会对用户增加一层保障,而减少一分风险。

    央行拥有自己的征信体系,无论是买房买车出国求职,上面的记录或多或少都会起到一定的证明作用。而对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央行的政策就是“数据来源于第三方,使用于第三方”的要求。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授信源越多,风控越完善。这个时候,谁拿到第一张个人信用牌照,或许就能在银行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信用帝国,在这方面,就看BAT谁的能量更超乎想象了。

 
本文出自2016-08-29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34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