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全球第六:WeWork凭什么?
  • 2016/3/17 16:13:5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3月,全球初创公司市值排行榜新鲜出炉,前六位排名是这样的:Uber以510亿美元估值排名第一,小米以460亿位居次席,第三位是Airbnb,255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3月,全球初创公司市值排行榜新鲜出炉,前六位排名是这样的:Uber以510亿美元估值排名第一,小米以460亿位居次席,第三位是Airbnb,255亿,创业创新平台Palantir位列第四。刚合并不久的美团-大众点评,183亿;接下来,就是今天要隆重介绍的WeWork,联合办公大牛,它跟Snapchat、嘀嘀快的,同以160亿并列全球第六位。


We work办公场景

商业模式:颠覆新生代的工作方式

       或许还有人对WeWork不太熟悉,我们来理一下。其实,早在2010年,WeWork就在纽约诞生了,模式跟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卖红木冰棍差不多——某个开发商租下一些写字楼,然后把它按照工位分租给小型企业和创业者,并提供运营服务,然后赚取会员费。这个商业模式不复杂,但是跟传统的服务办公室不同,WeWork鼓励租客打破沉默,在开放空间尽可能交流。也是基于这个目的,WeWork装修得潮,开放,带劲儿,活力四射,公共空间特多。而且Wi-Fi、打印复印、咖啡,都随便使。就像WeWork广告语:来这儿生活,而不是生存。

       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WeWork以其标新立异的风格,赢得了租客和投资者的心。它不仅解决了工作空间的共享,而且重塑了在此情景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网络。为了营造社群氛围,WeWork有自己专门的社群经理,根据他们本月、本年度内帮助多少会员建立了联系而给予奖励。这样,WeWork就在工作空间内推动更强的社群关系。WeWork跟孵化器不一样,后者是服务移动互联网为主的初创企业,帮助其成长,拿到融资,实现股权增值后退出,实现收入和盈利。但是,WeWork里的初创企业仅为1/5,所以它的使命更多是颠覆新生代的工作方式,通过社区化运营和社交网络搭建,实现长期价值。在这里,有个人、自由职业者和小型创业公司,也有美国运通、Business Insider 、Merck等大公司。除了办公,WeWork还在去年四季度正式推出了Welive的业务,提供单人或多人服务式公寓,每一个Welive将配备Wework办公室,并和Wework一样将空间、服务和社区价值整体呈现给用户。

理念文化:寻找自由交流的灵感

       WeWork的创始人来头不小,一个是前以色列海军军官亚当·纽曼(Adam Neumann),另一个是明星格温妮丝帕特罗的堂妹夫——建筑师米格尔·麦克凯尔维(Miguel McKelvey)。6年前,他们刚刚创办WeWork时,仅仅是在纽约SoHo区租了一个面积只有3,000平方英尺(约合280平方米)的地方。他跟好基友麦克凯尔维,自己动手粉刷装修地板。就这样,一步一步,WeWork成为了纽约、美国、乃至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办公空间承租人。WeWork的成功,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根据专门跟踪联合办公趋势的Deskmag网站表示,现在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而五年前只有300个。那时,在这类场所办公的人不到1万,但如今接近26万人。除了WeWork,还有主要面向有多次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和资深的专业人士的Grind,按小时收费提供私人办公室租赁服务的Breather,以及只向女性创业者开放的Hera Hub。

       WeWork的租金的确算贵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安保、前台、宽带、打印等服务,会员其实每月还能剩下几百美元,而且在公共空间的聚会上,说不定还能找到合适的合作者,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这样其实是划算的。不仅像百事可乐这样的大公司入驻了WeWork,而且像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等地的市政府也把它列为重要的公共场合。

       目前,WeWork已经在全球27个城市设立了80个众创空间。但除了这些可以看见的物理的众创空间外,WeWork自有的社交网络也成为它吸引创业创新者的重要因素。该平台有超过3万名会员,除了在WeWork工作的创业者和企业外,还有很多关心创业的人士,包括投资者、政府机构官员、跨国公司负责人等。他们在这里自由交流灵感,寻找潜在的服务对象。

 

行业风向:靠收房租已成过去式

       应该说,WeWork打造的不仅是众创空间品牌, 而是一种场景办公的新体验。所以,它也格外受到投资人的青睐。2016年3月10日,WeWork宣布,已经完成新一轮4.3亿美元融资。此次融资由联想控股和弘毅资本领投,使得它的估值将达到160亿美元。也因为中国资本的缘故,WeWork马不停蹄要在上海和香港落地。或许是WeWork的故事动人,所以毛大庆的优客工厂也趁着东风,完成了2 亿 A+ 轮融资,估值近 40 亿人民币,再加上无界空间与科技寺,36 氪、氪空间和纳什空间,纷纷达成合作协议,一场Co-Working Space的竞争由此展开。

       不过,跟WeWork模式相比,国内的所谓同行似乎还需要在联合办公空间的内功方面多加磨砺。首先,美国的从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微企业、自由职业者的市场相对成熟,所以需要WeWork提供的人性化且灵活的办公环境。但是,国内联合办公空间鱼龙混杂,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等名目繁多,而且入驻的企业大多固步自封,并未将重心倒入社交网络所带来的互补优势。

       其次,收房租显然已经不是联合办公空间的重中之重,WeWork的高估值,体现了“轻办公、重社交”的新理念。所以,仿效WeWork模式的SOHO3Q、Mo.ffice、Blueprint等项目,正在北京、上海、香港抢占市场。梅花、经纬、真格等投资人纷纷预测,未来3个季度以WeWork为代表的联合办公空间将会全面进入发展期。第三,建立在这基础上的媒体宣传、培训课程、撮合交易等各种衍生的合作,都成为了这个赛道充满诱惑力的亮点。不过,考虑到国内政策导向作用,很多场地是免租金的,而且也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承接财税、法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以对于很多创业公司而言,更大的力气肯定是花在产品开发优化与运营推广上。而联合办公空间,是否能够给入驻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还是未知之数。

本土案例:国内联合办公更像WeWork的创业版

       截至目前,优客工场物理上已入驻企业 200 余家,其中北京的三个项目入驻企业融资额达6.7亿元。优客工场已实现了国内16 个城市、36个项目的签约,总面积12万平方米、可设置2万个工位,预计容纳超过3千家企业。所以,这里更像一个生态系统。平台变成社区,相互之间在关联中实现产业聚集,并使得创业企业彼此成为服务商。

       如果说生态是第一层,那么社群就是第二层,优客工场本质是整合,整合资源、服务和创业者。所以,它成立了优橙会,让更多创始人聚在一起,上课,分享经验知识,比如与投资人之间的博弈、股权问题以及其他创业公司的案例等等。入驻的每一家企业都被要求贡献课程,由此衍生出了优客工场商学院,通过全案例教学,引导后来的创业者。同时,优客工场还将组织社区自治,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组织,属于本土化的部分。

       因为中国不像美国有派对传统,因此这样的社群组织更能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如果一味地仿效WeWork,反而无法形成社群文化。而且,自2016年4月起,会员企业就可以在线上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会议自动化, 分享信息,自动交流。而优客工场也会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分析企业的动态轨迹,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目前,WeWork通过会员收费服务宣称已经实现盈利,但是优客工厂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认为,未来不排除通过会员收费手段,靠粉丝经济带来收益。当然与传统的线上粉丝不同,优客工场还包括很多现场的物理粉丝。目前,优客工场有2千多名会员,其日后的增值空间很大。关键还是要把篱笆扎好,把社群维护好,把社区建设好。

       综上所述,从独角兽公司排行榜,可以看出WeWork实现高估值的主要原因,还是赢在指向未来的办公场景。据说创始人纽曼曾经跟埃隆马斯克有一段对话,后者一直希望SpaceX冲上云霄,到火星驻扎。而纽曼就放话说,只要你到了火星,我们就有信心把WeWork也带上去。       

总结:不可忽视的中美差异

       如果剥离了政策红利、财政补贴、地产合作,其实联合办公空间的优势,就剩下入驻项目互补共赢的生态建立情况。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那就是中国人含蓄低调,美国人开放大条。前者有防备心,强调私密性。而后者有安全感,所以乐于分享。这将为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建立带来隐患。修炼内功气氛、环境,感觉非常重要。因此,WeWork来了是利好,但是众创空间行业的洗牌也会加重。

       首先,必须切割地产与众创空间的利益脐带,把垂直做到位。如果还是一心要做租客,那就回到了卖桌子的老路。这套逻辑并不是WeWork的题中之义。要把租客变成创客,必须要聚焦,由一个文化项目隐身并延伸出来的,可以融入到空间的链条之中,也许不够完善,但是至少能找到接口。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创业者,大公司,都看重资源生态及其背后的作用。其次,众创空间并不是二房东,而是与创业者休戚与共的好基友。如何能够陪着它一同成长,需要在服务转型升级上做深做透做细,比如需要准确把握创业心态上,相应的投资服务也需以创业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业周期和投资周期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要提供某种归属感,并由此产生化学反应。让社交网络真正在空间中活起来。人的资源整合,其实是关系的重新匹配,只有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大家才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善意与期待,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关照。

 
本文出自2016-03-21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1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