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8/25 10:00:00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健身行业,打出“颠覆年卡”的口号。当时最活跃的是全城热炼、小熊快跑和燃健身,三家公司半年的融资总额超过亿元。他们和各类健身房合作,用户每个月只需要付99元,就能无限次在他们合作的场馆中随意进出。这一次,共享+智能,又一次席卷了健身房……
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健身房
互联网+健身并非新鲜模式,早在2015年就有一波互联网企业打着“颠覆年卡”的口号进入健身领域,当时最活跃的是全城热炼、小熊快跑和燃健身,三家公司半年的融资总额超过亿元。他们和各类健身房合作,用户每个月只需要付99元,就能无限次在他们合作的场馆中随意进出。
然而,这一批互联网先锋“99块包月”却最终被认为是荒诞的故事,互联网公司从健身房批量购买次卡,这原本是用来招揽客户的体验卡,然后再变成月卡卖给用户。平台方一方面要和健身房抢夺客户、同时又要利用健身房的场地资源。这不但让醒悟过来的消费者非常反感,更让健身房有受骗的感觉。合作健身房从拒绝“全城热炼”的用户进入、到退出合作、再到联合起来发表“反对声明”。三个主要参与者不是停止就是转行——全城热炼应用已经下架,燃健身转型做俱乐部管理系统;小熊快跑已经停止和外部健身房的合作,经营自己开设的健身房。
沉寂不到两年,互联网+健身再次卷土重来。各大互联网健身平台包括超级猩猩、小熊快跑、光猪圈、U-24智能健身、Liking、乐刻运动等在内的新型健身房相继获得资本青睐。互联网+健身在最近几个月更出现势如破竹的强劲势头:5月,超级猩猩进入北京市场;6月,乐刻开始与多方品牌合作举办线下活动;7月,光猪圈现身“淘宝造物节”…… 如此快速的发展,给传统健身产业带来极大的危机感,纷纷急于寻求升级转型的步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了一次失败经验后,这一轮互联网+健身显然成熟许多,同样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健身房,但运作方式却和上一次完全不同。这一批创业企业不再依赖传统健身房的场地和教练,而是开始场馆、投入器械、招聘教练、自负盈亏。不同的运营理念催生出不同的互联网+健身模式,这也给了创业者更多的选择阵营。
大数据智能科技型:光猪圈的用户会佩戴运动手环,通过手环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上传到光猪圈App, 再形成个人用户专属的数据库。而光猪圈也可以从大数据中找到更多的盈利点:通过用户的大数据来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课程。
互联网叠加产品创新:超级猩猩以创新、酷炫风格的服务产品为竞争力,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24小时自助式健身舱,顾客进入健身舱后,扫描二维码获取教学视频便可自行进行健身。
平台化合作共赢:乐刻将共享空间的概念融入经营管理中,在空余时间将运动房转租给他人,这样的运营模式给健身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超级猩猩同样将健身房设置在独特地段与房地产商跨界合作,双方按比分配健身舱带来的收益。
创业企业 | 最新融资时间 | 融资轮次及金额 | 经营特点 |
乐刻 | 2016年12月 | B轮,1亿元 | 自营智能小型健身房, |
超级猩猩 | 2017年2月 | B轮,5000万元 | 自助健身舱;团体操 |
光猪圈 | 2017年4月 | A轮,3500万元 | 自营和加盟智能小型健身房,售卖月卡 |
小熊快跑 | 2016年5月 | B轮,近亿元 | 自营智能小型健身房 |
Liking Fit | 2016年10月 | A轮,数千万元 | 自营智能小型健身房;健康餐 |
不同的商业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断定孰优孰劣,资本对各家创业企业也相对均衡,基本在B轮融资都维持在1亿元左右,证明互联网+健身平台估值较为接近,而有意加盟者,更多需要根据所在地市场状况决定阵营。
健身小白是主要争夺对象
传统健身房运营模式更多是在赌用户健身频率,从商业经济角度看,健身房并不希望用户常去,但用户在冲动消费后,自然也会衡量办年卡的经济适用性,这给予互联网健身房施展“才华”的空间。
灵活的付费模式很受偶尔健身的消费者欢迎,低频次的锻炼时间让他们更认可互联网+健身这种按课时、按时收费的模式,无论从运动时间还是付费方式看,互联网+健身都更符合移动互联万时代“碎片化数字生活”的行为习惯。
不过在实际运营中人们发现,互联网健身房的市场需求只是没有太多健身经验的“小白”,但“小白”一旦对健身有了更多要求后,很容易转向拥有大量器械的传统健身房,因此互联网健身平台便很难保障客户的存留率。这样的问题一旦扩大化,会让互联网+健身重蹈互联网对新鲜流量偏执追求的覆辙,而固定区域的线下市场新鲜流量毕竟是有限的。
难以估算的成本
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成本和投资回报才是关注的重点,可传统健身领域由于年卡、半年卡季卡等产品的存在以及私教费用的不确定,往往很难估算利润率,互联网+健身更是种类繁多。
健身房本身不是一个卖标准产品的商业模式,圈内更倾向用投资回报率来核算盈亏。传统健身房面积通常在300平以上,一个1000平米的大型健身房投资成本在200万左右,而小而美的互联网+健身商业推出的智能健身房通常会将面积控制到100平米~300平米,能同时容纳60~100人进行锻炼,这样的话费用基本能控制到到50万以内。
支持加盟的光猪圈在媒体访谈时提出不低于40%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对实体行业而言已经相当夸张了,这也是资本疯狂涌入互联网+健身领域的重要原因吧,不过不同的城市、用户群,相信对投资回报率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这也是需要投资者慎重思考的。
亮相就饱受非议的共享健身仓
“共享经济”似乎已经进入审美疲劳,各种蹭热点的创业者或多或少让终端消费者对“共享”二字有些敏感,共享健身仓一出现就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虽然有“共享经济”护航,但无论从终端消费者还是行业人士的态度看,这个产品成功的几率都相当低。
消费者往往会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共享健身仓产品,5分钟1元是否太高?算一笔账,如果每天坚持跑步一小时,那么使用共享健身仓将花12元,一个月按30天算是360元,一年12个月则是4320元。当然前提是要每天坚持,这么算下来,对于能够长期坚持运动健身的人来说,选择共享健身仓,不如办个健身年卡划算。
而行业人士则认为共享健身仓完全就是失败的产品,健身本身就是逆人性的行为,共享健身仓让健身者在一个狭小的环境做单一的锻炼,逻辑上根本就行不通,而互联网+健身路上,类似的坑恐怕一点都不少。
写在最后:没有颠覆,只有互补
互联网+健身并非是对传统健身的颠覆,只是优化和改善,本身发达国家健身房体系相对完善,美国健身房拥有面向大众阶层的平价连锁健身房如Planet Fitness(16美元/月),面向中产阶级的高端连锁健身房如Life Time Fitness(40-160美元/月/人)以及面向专业运动员或对某专项运动领域感兴趣的健身人士的小型健身工作室如Soul Cycle(34美元/月),这样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成为国内健身房的方向,而我国成熟的移动支付模式本身就在“碎片化”方面具备优势,这样的互补下,未来健身行业的确大有可为,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欢迎有兴趣分享或者想要参与的读者朋友一起参与。扫码加入硬派创业者QQ群:567620240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