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才懂的互联网金融
- 2014-3-8 17:13:3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我第一次听到互联网金融,是在北京国贸的一个写字楼上,后来又在上海的一个咖啡厅中,听到了这个名词。我当时心想:噢,这是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语啊!顿时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生出滔滔不绝崇拜之心。
我第一次听到互联网金融,是在北京国贸的一个写字楼上,后来又在上海的一个咖啡厅中,听到了这个名词。我当时心想:噢,这是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语啊!顿时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生出滔滔不绝崇拜之心。
那是在2012年,此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速火起来,一年半后的2014年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没有丝毫退潮迹象。据悉,参与两会的金融界代表会员几乎人手一份针对互联网金融提案议案,其中权益保障、加强保障成为关键词。甚至一些会员,还发出了“关掉各种宝”、“余额宝吸血鬼”的激进观点。
这真是一个颇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从余额宝的出现,到现在“吸血鬼”等各种争辩,无论是形态发展、属性、市场竞争态势,所谓互联网金融都打上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鲜明烙印。
首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互联网金融只是中国才有的概念,在互联网和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就没有这个概念,从概念上就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美国,尽管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和众筹(crowd funding)兴盛蓬勃,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引领风潮,甚至在2013年美国还搞了一个全球网贷峰会,但是如果你向美国人问起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美国人不兴这些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生涩概念。当然有美国朋友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语,属于中国几千年汉语的精华,在美国英语中实在很难翻译,所以导致现在美国都没有这个名词。这或许是一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美国人看来,互联网、金融(注意,这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名词)实际上在互联网诞生那天就开始了,无论是网贷、虚拟货币或在线银行,都只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运用而已,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机器)与商业关系的冲突而已。以网贷为例,美国两大P2P网贷公司Lending Club和Prosper 2013年的成交量总计24.2亿美元,相对于美国金融体系万亿美元级的社会融资规模而言,网贷仍然是极小的部分,而且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是金融主导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主导金融,互联网理财只是作为商业理财外的有限补充。
从发展形态来看,也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不,准确点来说是山寨文化的体现。从余额宝开始,各种宝开始蜂拥出现,各种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而生。种种乱象之下,那么多网络、机构甚至银行都激情澎湃地投入到“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所看到的都只是那个上千亿元的数字,都只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这里的客户数量也多、流量也大,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基本情况:自己的客户有没有带钱包?其中的钱又有多少?是什么样的性质?
那是在2012年,此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速火起来,一年半后的2014年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没有丝毫退潮迹象。据悉,参与两会的金融界代表会员几乎人手一份针对互联网金融提案议案,其中权益保障、加强保障成为关键词。甚至一些会员,还发出了“关掉各种宝”、“余额宝吸血鬼”的激进观点。
这真是一个颇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从余额宝的出现,到现在“吸血鬼”等各种争辩,无论是形态发展、属性、市场竞争态势,所谓互联网金融都打上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鲜明烙印。
首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互联网金融只是中国才有的概念,在互联网和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就没有这个概念,从概念上就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美国,尽管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和众筹(crowd funding)兴盛蓬勃,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引领风潮,甚至在2013年美国还搞了一个全球网贷峰会,但是如果你向美国人问起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美国人不兴这些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生涩概念。当然有美国朋友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语,属于中国几千年汉语的精华,在美国英语中实在很难翻译,所以导致现在美国都没有这个名词。这或许是一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美国人看来,互联网、金融(注意,这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名词)实际上在互联网诞生那天就开始了,无论是网贷、虚拟货币或在线银行,都只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运用而已,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机器)与商业关系的冲突而已。以网贷为例,美国两大P2P网贷公司Lending Club和Prosper 2013年的成交量总计24.2亿美元,相对于美国金融体系万亿美元级的社会融资规模而言,网贷仍然是极小的部分,而且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是金融主导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主导金融,互联网理财只是作为商业理财外的有限补充。
从发展形态来看,也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不,准确点来说是山寨文化的体现。从余额宝开始,各种宝开始蜂拥出现,各种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而生。种种乱象之下,那么多网络、机构甚至银行都激情澎湃地投入到“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所看到的都只是那个上千亿元的数字,都只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这里的客户数量也多、流量也大,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基本情况:自己的客户有没有带钱包?其中的钱又有多少?是什么样的性质?
本文出自2014-03-10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更多关于 互联网金融 的文章 |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论坛热帖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业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