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7/19 9:39:56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科技有情怀
知识分享变现,分答不是个好学习对象
@王月
作者简介:成都媒体人。从来不看电视、关注科技领域、换个手机就能高潮的新时代网络宅男。相比煽情电视剧,还是IT界的各种黑科技更能让人流泪。
知识分享型APP分答上线42天,创始人姬十三特意在北京举办了发布会。“42”这个数字,在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代表着宇宙中一切生命和问题的终极答案。这意味着,创业多年的姬十三,终于找到了知识变现的路径。在发布会上,姬十三宣布作为“在行”旗下的产品,分答获200万美元的投资,由元璟资本与红杉资本领投,王思聪创建的普思资本和罗振宇创建的罗辑思维跟投。而包括分答在内的整个“在行”产品,估值超过1亿美元。
不过,就跟Papi酱一样,开完发布会,眼球经济消费完毕,这个故事就讲不下去了。如今的朋友圈,已经很难看到有人分享来自分答的答案了。故事的套路大概是这样的,王思聪、罗辑思维等网红前来给分答站队,带来流量,炒火这个产品,然后入股获取收益。
分答火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玩的是网红经济,分答上偷听次数排名前列的都是罗辑思维、Papi酱、汪峰、马薇薇这类网红、明星、名人。如果回答问题的人不算名人,就几乎没人听,超过100的都是寥寥无几。
但是,分答却给我们一种很有知识的错觉,一是因为姬十三本来是做果壳出身,果壳是国内相当老牌的知识分享社区了;二是因为这种问答的形式,让人想起知乎。
事实上,在知乎上提问也可以邀请名人来回答。分答与之相比,有三点变化:回答者也有钱拿;其他人看答案不再免费;答案从文字变成了语音。
看上去,分答似乎解决了很多问题:知识能变现了,答题不再是义务劳动了,用户与大V之间心理距离更近了。然而,这样的变化,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分答目前限制的是1分钟语音,所以复杂的问题没法谈,只能抖下机灵,聊聊八卦。对于好奇的听众来说,虽然1块钱偷听很便宜,但是没付费前,你根本不知道付费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语音内容根本没法进行筛选和过滤。听了不满意,也不能退款,还不能差评。那么,避免风险的选择就是,拒绝陌生人,选择早已成名的网红。
当然,分答也可以不玩网红经济,早期用网红,是为了导流。到了后期,流量就可以分给那些有干货的人了。也可以不限制1分钟的语音时间,毕竟微博也是有长有短的。但它不管怎么做,都跟知识分享毫无关系。因为分答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消费者获取知识的效率——作为提问者,很多时候你并不清楚对方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作为看问题的人,你也无法判断这个价值1元钱的答案,是不是无效的垃圾信息。
所以说,分答至始至终跟知识分享毫无关系。所以知乎这类知识分享型的网站想要变现,分答真的不算是一个靠谱的“抄袭”对象,再抄知乎可能就彻底快餐化了。另外,知乎的“老祖宗”、美国的问答网站Quora也没有找到答案,他们还在专注于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回答。但要说变现,除了广告还真没简单的办法,无论是大数据,或是O2O,都还早得很。
不过,在美国,现在已经涌现了不少针对细分市场的垂直问答网站。IT界就出现了很多面向程序员的专业问答网站,比如StackOverflow,IT企业招聘时甚至都会参考应聘者在StackOverflow上的声望。此外,还有各种“法律界Quora”、“健康界Quora”的社会化问答网站。由于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它们更能形成一个社交圈子,吸引专业人士参与。
但垂直问答网站存在的前提是,他们本来就是存在常规咨询的领域,有着现实的土壤。但在中国,绝大部分人还并没有为知识付费的习惯。
 
IT八卦
豌豆荚卖身风波
一场移动分发市场的生态激战
@Beepee
作者简介:“85前”,京津冀合作产品,非典型处女座,职业经历横跨科技、影视、互联网,曾担任CCID科技记者、芒果编导、豆瓣电影编辑。《电脑报》《金融博览》特邀作者。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曾经诞生过互联网创业的神奇项目,其中2009年破茧成蝶的豌豆荚,绝对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但是近期媒体却曝光7年之痒的豌豆荚,竟然要归于马云的阿里巴巴麾下,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神剧情呢?
是卖身,还是收购?这个命题体现出豌豆荚自身价值的评估效果,其实早在2014年业内就传出豌豆荚要被阿里15亿收购的消息(当时,豌豆荚刚刚完成B轮融资,估值在10亿美元,而阿里出价15亿美元,堪称天价)。但是两年过去了,豌豆荚依然独立。只是这次的估值不会超过13亿(约2亿美元)。居然缩水了,难道豌豆荚真的不行了吗?
近期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援引荷兰市场研究机构Newzoo分析数据,将苹果apple app store的应用分发平台做了排名,Newzoo。其中,吴亦凡,陈伟霆,宋仲基"就要玩在一起"的腾讯应用宝,以24%排名下载量第一,小米应用商店与360手机助手,均以18%位居次席,百度手机助手,17%列第三位。之后,手机三强,华为应用市场,Oppo可可软件市场,Vivo步步高应用市场,分别以9%,7%,6%紧随其后。甚至Google play谷歌,也有5%,Himarket安卓市场,4%,豌豆荚,仅仅4%勉强挤进前10名。
当年移动内容搜索当之无愧的老大,如今沦为互联网巨头与手机巨头的小弟,这种碾压自尊的排名一下子戳破了豌豆荚目前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它要委身阿里巴巴,背靠大树乘凉,也算落得不错的归宿。
硬币的另一面,如果阿里两年前诚意收购被拒,为何此时又要将人气尽失的豌豆荚揽入怀中呢?
首先,看到排名,我们就清晰地看到,BAT三强中的两强,已经挤进第一集团。显然阿里也不可能甘居人后。这是战略布局补强木桶短板的问题。客观上,此时再切入移动端应用分发平台,滞后性有目共睹,但是豌豆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比阿里另起炉灶要省事得多。当然,此前阿里拿下了PP助手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国内市场尚未破局,这次招揽豌豆荚,势必会在国内移动分发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但是豌豆荚的辅助作用能达到多少,要看其收归UC之后,俞永福对其整合布局的进展。此前,UC订阅号的推出,基本上可以视为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的合体。既然阿里瞅准了流量分发变现平台的路子,那么除了浏览器之外,移动分发平台无疑可作为第二落点。
这里,不得不说,因为app store的封闭生态,让安卓市场的独立生态竞争愈发白热化。移动分发作为流量入口的关键作用正在日益凸显。除了腾讯力推应用宝,百度19亿收91,其他小米,360,华为等安卓系手机厂商也都开启了跑马圈地。力图通过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来提高粘性与信任度。此后,平台还可以进行广告推送、营销服务等,相应的用户流量的市场价值也会水涨船高。从PC端到移动端,豌豆荚最初尝到了转型红利的甜头,但是其所坚持的独立性,相应失去了类似360,腾讯等强势平台对自家分发系统的导流作用。资源直接决定了用户增量的幅度。另外,尽管豌豆荚产品定位清晰,线路简单清晰,用户获取迅速,但在之后与巨头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如果说两年前豌豆荚还尚存傲娇的资本,此后豌豆荚想从应用商店向移动内容搜索平台转变,突出对视频、电子书和游戏等娱乐内容的应用内搜索。但这个移动端搜索引擎的路径逐渐被百度,360,搜狗,微信,微博等蚕食,豌豆荚的超级 APP梦想破碎,甚至应用商店品牌逐渐开始弱化。此后,视频搜索,内容聚合等尝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受累于外部竞争加剧管理层混乱等因素,如今沦为边缘的它急需阿里输血完成转型升级。
虽然媒体已经爆出收购完成后,豌豆荚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集团,向俞永福汇报。但是双方均保持低调。但一旦此次收购完成,阿里生态系统将进一步完成升级。被寄予厚望YunOS,今年目标覆盖1亿用户,如果得到豌豆荚等左膀右臂,资源叠加,用户扩张,YunOS的业内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在对抗小米、三星等自有应用商店时,无自家手机的阿里将会获得更多的中立性,未来的可延展性值得期待。
再放大些说,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经从app的短兵相接到集团式的抱团取暖,向寡头集权垄断的阶段发展。而在产业链的上游也逐渐倚重入口来获取及留存
用户。随着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原有的人口红利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所以新一轮以生态为框架的军备竞赛将会愈演愈烈。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