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飓风下的双面科技
  • 2012-11-9 12:13:2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黄旭
  •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
【电脑报在线】 飓风来袭,洪水肆虐,城内大面积持续停电,有线电视、互联网全面中断,移动信号也极其微弱,PC、平板、智能手机全都无法使用……这样的情景通常只会发生在电影里,但前不久,美国纽约的市民就经历了这恐怖的一幕。
    飓风来袭,洪水肆虐,城内大面积持续停电,有线电视、互联网全面中断,移动信号也极其微弱,PC、平板、智能手机全都无法使用……这样的情景通常只会发生在电影里,但前不久,美国纽约的市民就经历了这恐怖的一幕。
    11月上旬,正当世界各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进入“冲刺周”的美国大选时,美国迎来了一场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飓风“桑迪”席卷整个美国东部,截至11月3日已造成至少113日死亡,带来的损失预计将达到至少500亿美元。
    作为飓风的登陆地,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灾情严重:洪水用上街头,大树被连根拔起,交通中断,人们足不出户,喧闹的都市成为一座空城,繁华的曼哈顿地区因停电陷入一片漆黑,华尔街更是124年来首次连续两天休市…… 
    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信息技术体现了它的两面性:在灾难的追踪、信息传递、数据保存方面,社交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无法使用和社交网络上的谣言肆虐也体现出了科技的“阴暗面”。
         互联网成为信息出口
   “曼哈顿停电了,我第一次在纽约处于长期的黑暗中。”10月29日,飓风登陆纽约的当天,NBC新闻记者理查德?恩格尔(Richard Engel)通过Twitter持续播报着纽约市区的最新情况。
  飓风首先中断了有线电视信号,随后多个地区的电力被完全切断,人们无法再通过PC上网,手机成为了与外界传递信息的唯一渠道。如近几年发生在其他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一样,社交网络成为外界获知灾情的首要渠道——电视记者们因种种原因无法进行视频直播,而在Twitter上,不仅有恩格尔这样的记者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不断发出最新的灾情和求救信息,还有世界各地关注这场灾难的网民查询灾情动态、表达关切和慰问乃至以各种方式施以援手。
  官方数据显示,从当地时间10月27日至11月1日,Twitter上仅携带“桑迪”(Sandy)或“飓风”(hurricane)标记的信息就多达2000万条,远超此前关注度最高的“超级碗”橄榄球比赛;在飓风登陆的当天,与之相关的搜索占到了全球Twitter搜索量的20%;而在飓风过后,含有“捐赠”和“献血”字样的Twitter信息分别创造了半年和一年来的新记录。
  
  
                                                    Facebook为“桑迪”飓风建立的专页
  美国另一大社交网站Facebook也不甘落后,在风暴从加勒比海地区“进犯”美国之前,Facebook就为其建立了专页,并在暴风登陆纽约后不断转发相关信息;截至11月4日,仅这一页面就收获了16万“赞”,参与讨论的人数超过60万。
  在整个Facebook上,这场风暴也是今年仅次于“超级碗”的年度热门话题,祈祷平安成了飓风来临时最普及的状态,而在飓风过后出现最多的状态则是“我们没事”(We are OK)。
  与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成名已久的社交网络不同,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在灾难中发挥的作用是第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当飓风来临之时,无数黑暗中的人们举起唯一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拍下眼前惊悚的一幕,并将图片分享到Instagram。据Instagram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透露,风暴期间每秒有10张来带有“桑迪”标记的照片被上传到这个平台,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现场。
  Instagram今年四月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当时公司仅有13名员工。
  《赫芬顿邮报》科技主编比安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认为Instagram独特的滤镜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她在对比使用和不使用滤镜的图片后表示,Instagram的滤镜让照片更具艺术性,甚至使这场灾难变得美丽。
  PandoDaily的创始人莎拉?莱西(Sarah Lacy)则认为Instagram 既拥有Twitter一样的即时分享功能,又能帮助普通人拍出好的照片,它在这场灾难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自媒体平台。
  事实上,不仅是大量的“自媒体”使用Instagram,连著名的《时代》杂志也安排摄影师直接通过Instagram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网站来发布拍摄于现场的图片。
  《福布斯》杂志评论称,这一事件彻底终结了关于“新闻摄影能否通过手机摄像头和图片滤镜完成”的争论。
  
  
  飓风过后Google的“危机地图”
  面对社交网站的冲击,同样掌握着大量数据的Google自然也不会错过在灾难事件中发挥影响力的机会。
  Google因为飓风不得不取消掉了10月29日的Nexus 4发布会,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就推出了描绘风暴运行轨迹的动态地图,还为纽约等风暴沿途的城市绘制了实时更新的“危机地图”,重点标出了红十字会提供的疏散中心和紧急庇护所。
  在飓风过后,Google又在“危机地图”上重点标注了加油站、食品分发点等市民们急需寻找的场所。
  互联网巨头们的积极行动也影响了到了传统媒体的网站。为了能在飓风到来之际更及时地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已全面实行付费阅读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网站先后取消了付费专区,让用户免费浏览网站上的所有内容。
          云存储避免数据灾难
   尽管云存储已问世数年,但许多人仍对它的安全性抱有疑虑,认为将数据存储在本地的设备中更加稳妥。不过这场飓风或许会改变他们的看法。
   “桑迪”引发的大风和洪水毁坏了大量房屋,许多人家中的电脑、平板、手机被冲走或因进水而无法使用,存储在其中的数据难以找回。与此同时,无数公司遭遇停电,机房无法运转,他们的客户以及外地的分公司都无法访问存储在本地的数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云数据中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可能的灾难,即便处于风暴区,它们因暴风和洪水遭遇毁坏的可能性也要远低于普通的房屋;同时它们也配备有应急发电机,能在供电中断时的情况下维持运转,等待电力恢复。
  对于重要的数据,云数据中心还会进行远程备份,将其存储在远离风暴区的多个不同服务器上,使其免受影响。Alpha NetSolutions、Cloud Sherpas、Rackspace等云存储服务商都表示自己早已做好了灾备工作,这场飓风不会对用户数据造成任何影响。
  除了平时做好灾备,一些服务商为应对“桑迪”还做了特殊的准备。Nirvanix公司在飓风到来之前推出了特殊服务,让用户选择是否将存储在东海岸新泽西州的数据免费迁移到该公司位于其他地区的数据中心。
  尽管Nirvanix相信新泽西州的数据中心不会受到飓风的影响;Verizon的子公司Terremark及时提高了从迈阿密到纽约等飓风沿途地区的数据中心的警戒等级。
  Internap公司则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数据中心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增加了工程师和技术支持人员,并确保每个数据中心都储备充足的燃料,足以支撑数日的电力供应。
        iPhone没电,公用电话受青睐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新技术在这场灾难中也体现出了它们的不足。
  在纽约,人们已经习惯了用iPhone等智能手机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灾难刚刚来临时,手机也确实在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飓风过后,许多人却发现手中的iPhone失去了用武之地。
  《赫芬顿邮报》称,飓风不仅切断了数百万人的电力供应,也严重影响了移动信号:约25%的移动基站因停电无法工作。
  飓风过后,许多人发现他们手中的iPhone找不到信号,不仅无法打电话求助,也无法使用地图应用搜索仍然营业杂货店或小餐馆。更糟糕的是,很多智能手机很快就耗尽了电量,人们甚至无法使用它们在黑暗中照明。他们只得四处寻找能为手机充电的地方,随后在空旷处搜寻着微弱的信号。
  当新技术变得不再管用时,一些被纽约人视为淘汰品的传统工具却派上了用场。手电筒成为了抢手货,早已被本地人抛弃的纸质地图也重新热销。
  
                                                                           公用电话亭外难得一见的排起长队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公用电话亭外重新排起了长队——这个现象在纽约市中心已多年未见。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在其他通讯方式中断后,付费公用电话成了市民们和外地的亲朋好友联络的唯一方式,因此即便有的电话运营商大幅提高通话费,也阻止不渴望与外界联络的纽约人。
  一些人在电话接通之后感到无比兴奋,另一些人则因从未接触过这个有些“古老”的通讯设备而不知如何使用。有些地区的电话甚至因为使用的人过多而出现硬币阻塞,运营商不得不每天派人去清理。此时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唯一的作用便是充当电话簿。
  事实上,就在几个月前,纽约市刚刚宣布将逐步把公用电话改造成WiFi热点。由于纽约现存的12000个公用电话利用率日益降低,这项计划在当时受到了许多科技界人士的赞扬。然而这场灾难后发生的一切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项决定。
  “出现在纽约的如同迪斯尼公园一般的排队场面说明现在还不是将公用电话完全替换掉的时候,”《赫芬顿邮报》评论道。
 
       谣言遍布的社交网络


                                                              士兵们冒雨守卫无名将士墓的照片拍摄于今年9月,而非飓风期间


    在“桑迪”袭击纽约后,一张照片在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络上流传:阿灵顿国家公墓内的三个美国士兵笔直着地挺立在倾盆大雨中,守卫着无名将士墓。这张照片感动了许多人,甚至还不少媒体报道。然而不久之后,有人指出了其中的问题: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九月,并非飓风期间。


                                                                             乌云笼罩自由女神像的照片是PS作品
    类似的还有一张自由女神雕像被飓风带来的乌云笼罩的图片,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它被许多网友转发,但后来它被确认为一张人工合成的图片。
 
虚假的图片或许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与灾难相关的谣言却可能造成恐慌。
    10月30日,CNN在报道中称建于1903年的纽约证交所大楼被洪水淹没,随即引起广泛关注——这意味着华尔街可能继续休市。然而CNN很快更正了消息,称这条来自于国家气象局的消息是不准确的。国家气象局的发言人则表示,他们在Twitter上看到了多家纽约本地媒体发布这一信息,于是将其作为真实信息进行播报;当意识到这是一条假消息后,他们立即做出了更正
    据《今日美国》报道,这条消息最初来源于Twitter上名为@comfortablysmug的用户,除了这条消息外,他还发布了另外几条耸人听闻的谣言。事发后,这名用户没有接受采访,只是通过Twitter表示“我发了一系列不负责任和不准确的消息”。
    “在飓风这样的情况下,Twitter体现出了它的局限性,”曾任职于哈佛大学的互联网专家约翰?波尔弗里(John Palfrey)表示:“它确实有很大的力量,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尽管如此,Twitter并未针对谣言进行特殊处理。一位发言人表示,鉴定信息的真实性对于Twitter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不过在社交媒体咨询公司Mindset Digital的联合创始人德布拉?贾斯珀(Debra Jasper)看来,当虚假信息在Twitter上扩散的同时,这个平台也在迅速进行着事实鉴定。“人们能够及时更正错误的信息,”他表示。
本文出自2012-11-12出版的《电脑报》第45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