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迎接智慧医疗时代
  • 2012-11-9 11:53:0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陈平
  • 作者:珊瑚
【电脑报在线】人吃五谷杂粮,总有个大病小灾的。上医院看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医疗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说来也巧,到省城中心医院办事的时候,遇到了中心医院的任院长,就在一个暖阳高照的午后,我们拉开了话匣子。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个大病小灾的。上医院看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医疗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说来也巧,到省城中心医院办事的时候,遇到了中心医院的任院长,就在一个暖阳高照的午后,我们拉开了话匣子。
       全面医疗和智慧医疗时代开启
       话匣子一打开,任院长不由一番感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看病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赤脚医生走天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医疗建设露曙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医疗体制大变革;特别是近两年,终于迎来到全民医疗、智慧医疗时代。短短的几十年光景,中国的医疗体制、医疗条件、医疗环境、医疗水平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从来也不敢想像的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兴概念进入公众视野,继HIS(医院信息化系统)、PACS(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后,USIS(超声信息系统)、PIS(病理信息系统)、CMS(成本核算系统)、PEIS(体检信息系统)相继诞生,催生出电子病历、社区医疗、家庭医疗、RFID开刀房等更多的应用。
       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5月,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卫生部提出要加强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等方面的应用,要进一步推进个人大容量智能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了保证医改的成功,3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加大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尤其是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从跨国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到本土方案商东软、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强势挺进医疗市场,与以天健科技、西安华海、浙江联众、广州怡捷、中域海量等为代表的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纷纷争抢新医改带来的商机。
       最早行动的是IBM。几乎在新医改政策出台的同时,IBM即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推出了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主打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品牌。
        
                                                            IBM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宣传图标
       紧接着东软集团专门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同时发布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覆盖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全过程。
       经过数年的建设,如今的智慧医疗已初见成效。“现在病人在我们医院看病,就不用再带病历本来就诊了,只要一刷医保卡,病史及以前的就医、用药信息一目了然。一张电子病历在手 患者诊疗信息全有”,说到这里,任院长一脸自豪。
   电子病历的使用,可不仅仅是让“狂草病历”绝迹这么简单。采用电子病历后,各家医院的医疗信息也可以共享,这就能减少病人的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地存储、检索和浏览病历,为医生提供病人重要和完整的医疗信息,有利于准确诊断,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持续可靠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是新医改的重点
       如今“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不但是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而且也常常见诸报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广大的基层单位和农村往往资源缺乏医疗设备。于是政府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即大家俗称的新医改,其根本目标就是保基层、建机制、强基层。
    为推进新医改实施,在2009年至2011年,国家新增投入8500亿元,重点推进农村地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覆盖90%的中国人口。 “下乡+社区”市场空间无限,基于此,原先高高在上的跨国医疗巨头,如GE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纷纷放下身段,扎堆进驻中国基层医疗机构,飞利浦医疗器械“下乡运动”也全线铺开。

                         医院信息整合平台解决方案
       任院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智慧医疗的蓝图:实施智慧医疗方案后,病人在就医前,智能传感器可提供各种数据,如体温、血压、细菌或病毒感染数据。接下来按病情进行分诊,将病人分流为普通门诊、急诊和专家门诊。而对占大部分病例的普通门诊中的普通病情,系统将能智能诊治并出示相关处方(药量不一样,但药的清单基本一样),这将极大地分流大部分病人。而对于急诊病情,系统将快速提供人体各方面的参数,判别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可以有效辅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
       在前面已经分流了一部分病人的情况下,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病人可以在网上预约排队专家门诊,系统透明公正,可减少病人在同一时间盲目地在医院扎堆排队看病的情况。而且在病人同意的情况下,专家医生还可以在各医院之间调阅同一病人的历史数据,诊断完后,病人的诊断信息入档到同一数据库。系统在收集病人数据后,将病情数据智能处理并对病情进行跟踪,提醒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和体检。“力争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特别是依托物联网信息化的远程医疗,从根本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相关专家的诊断,远程诊断将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的百姓得到优质医疗资源。
       医疗器材市场上的龙争虎斗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并正以14%的年增长率成长。尽管如此,国内整体的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全国18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5%左右使用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市场蛋糕有多大可想而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落后的技术水平让跨国公司得以“攻占”了市场的大部分“领土”。目前核磁共振、CT和X光机市场大多被东芝、西门子和GE等品牌占据。国内仅有东软集团自主研发的CT、磁共振等产品可以与它们一拼。
       由于医疗设备多数为跨国企业所把持,因此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更多地存在于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服务方面,主要还是以HIS(医院信息化系统)为主。现有做HIS的ISV(独立软件商)有300多家,其中比较活跃并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有十几家,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即便如此,国际巨头仍然不忘来分一杯羹。英特尔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先后在中国打造了数百家数字医院。其他巨头也不甘落后,目前在大部分进行HIS建设的大型医院中,都可以看到思科产品的影子;微软则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也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并力图使它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曾有人说,医疗行业的IT化是中国IT业的最后一块“肥肉”,看来此言不虚呀,说到此,任院长哈哈大笑。
       关注民生,抓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政府不断加大医疗改革和加大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全民医疗、智慧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出自2012-11-12出版的《电脑报》第45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