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5 10:40:2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邱力力 熊雯琳
政府“国家队”VS民营自主之争
及时出击、一站式服务是个人民营孵化器对抗国家队的有效武器
截至2015年4月的国内国家孵化器地区分布图。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一窝蜂上马背后,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历史原因。
目前,国内孵化器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由政府或非盈利团体主办;其二由大学主办;其三是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主办;其四是由政府或基金会等非盈利团体出资、私人经营的复合型孵化器,各主办方分别获得各自利益。
相关数据表明,在2015年之前,国内七成左右的孵化器有着官方背景。这类国家队孵化器通常是对外招商引资的渠道,以引入税源和解决就业为目标导向。“名曰孵化器,本质是地产”。
“他们最经常的服务就是过来收租金。”在无锡新区,一位创业者租用了其中一个孵化器的办公场地,只有每平方米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一定指标,才能拿到补贴,“和‘孵化’完全背道而驰”。
想要进入这些国家级孵化器,对创业者来说并不太容易,民营孵化器往往是首选。位于北京丰台区的贝壳菁汇总经理李琼说:“从实力上来说,我们肯定不是国有孵化器的对手,在运营模式上,所有孵化器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服务。”
一站式服务是很多民营孵化器对抗国家队的法宝。“从创业企业进入孵化平台开始,财务、税务、各种行政审批全部由公司代办。国有孵化器工商、税务等服务都是外包出去的,而我们则是亲力亲为。”李琼认为,主动出击对接也是民营孵化器的一大特色,这样便能更快、更高效地找到优质创新企业。
在辞职创业前,卢宇翔做了一番市场调研,他们发现,算上考察、制作评估报告、开评审会、签合同、资金到位的全部时间,有国家队背景的孵化器投一个200万元的项目,大概需要半年。而在市场化投资机构,一个真正的好项目当天就能拿到投资。“哪一个好项目会等上半年?”
其实,除了国家队与民营之争,还有传统与创新型之争。厚德创新谷执行总经理邓永强认为,孵化器的进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清华科技园孵化器为代表的1.0版、早期创新工场为代表的2.0版,而目前正在演化的孵化器3.0版随着业务多样化,开始出现分化现象。
今天,这些传统的孵化器也在谋变,有了创新型元素:在北京丰台IBI,这家有国家队背景的传统孵化器打造了创智咖啡,“创业者在咖啡馆发展好后,马上就可以在孵化器落地,再有发展就可以迅速把他推向园区,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而不只是在一个环节上,这是民营不能比的。”
而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节能也在谋划新的“双创”转型。“在大厦三楼现在有一个联合办公室,就是我们明年众创空间打造的雏形。”他们希望通过开辟5000—100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一个节能环保产业的众创空间,利用产业的聚集效应,帮助小微企业完成孵化。
同质化严重,生存是个大问题
创业热潮褪去之后,孵化器就会死一大片。
孵化器1.0到3.0
不过,这种创新型转型还道路漫长,其效果也有待检验。过去1年中,36氪空间CEO田智勇跑到全国20多个城市做市场调研,他发现一个问题,除了创业者常挂在嘴上的“北上广深杭”之外,其他城市的创业配套服务实际上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同质化、空心化现象严重。
“孵化器现在是一哄而上的非理性发展,很多根本经不起适者生存的残酷考验。”刘虹妤就认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创业热潮褪去之后,孵化器死一大片。
如何生存是个大问题。“对所有民营自主孵化器而言,生存都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孵化器内部人士说。
有业内人士估计,在全国多达数千家的企业孵化器中,高达九成孵化器正面临着生存压力。
目前,一个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商业地产租金收入模式,第二种是孵化器有多种业务,商业地产业务不赚钱甚至亏钱,但用如投资等其他业务进行收益,比如入股创业公司,实现孵化器整体性的盈利。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的,第二种方式需要二次转移支付。
从创新转型、美国以色列先进经验等角度看,第二种方式是必须走的道路。这并不容易。“孵化器必须挣钱,不挣钱我们就不做。”在一次董事会上,顾建伟向股东们讲述了自己的野心:打算将“孵化器的运营服务”打包成产品,卖给全国的孵化器;也打算做股权众筹平台,还要做私募基金……但是,这些在北京创业咖啡馆里每天让人听出茧子的创意,在江苏无锡却显得水土不服甚至难以理解。
创新转型路崎岖,首先必须要生存。因此最终的结果是,疯狂扩张的孵化器,最后越来越多的沦为收租金的“物业公司”。相关数据显示,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
在南京建邺区,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房子还没完全建好,就已经全部出租了。租户都是些什么人呢?大部分是一些商贸流通、生产制造企业,初创科技企业数量少之又少。
而很多做孵化器的天使投资人,则逐渐热衷于政府补贴、资金申请、炒作地产项目,或者干脆转型VC融快钱,“真正能为创业者创造价值的,可能没有几家。”
创业者需要的,不仅是代办工商税务
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孵化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企业诊断问题、规划财务,还是参加各种路演演讲?
在深圳华强北的Hax孵化器里,来自北美的一些创业团队在办公室工作。
11月23日,北京下起了入冬后的最大一场雪。
这天,新三板迎来了一家挂牌上市企业——一款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的校园社交软件“面聊”,这款APP从创意到上线,从团队组建到新三板上市,仅用了1142天。
更让外界惊讶的是,这款APP的创始人马天琛,还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面聊”的挂牌上市,刷新了两个“第一”——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以及成都首个从“创业天府·菁蓉汇”孵化器走向上市的创业企业。
谈到成功原因,马天琛将其归功于成都创业孵化器的支持,“从落定成都高新区的第一天,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政策支持,从房租补贴到人才补助,就随伴着马天琛的团队。”
但从孵化器走出的初创明星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有马天琛的机遇——通过学校,他搞定了市场这一最难关。现在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从入学报到、到班级介绍、社团活动,都通过“面聊”搞定。
所以,对绝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想要的孵化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企业诊断问题、规划财务,还是参加各种路演演讲?
“2015年7月回东莞创业,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东莞多个孵化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多个孵化器坦言没有专门的对接团队,不少是一人包办,而且过多纠结形象问题,感觉项目的成功偶发性更多一点,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一位来自东莞的创业者说,目前一些创业项目或缺少提炼,或有潜力但很凌乱,或者有的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各种不同情况,都应该有不同丰富经验的人专门应对。
而各大孵化器引以为豪的“导师制”、“路演制”也渐渐让不少创业者反感。
“曾经一个月参加6到7次路演。”一位入驻孵化器的创业者表示,路演是需要的,可以有曝光、有针对性的跟进项目、接触投资人等,但“真正专业的投资人很少,或者他们不是对我这一个项目所属领域了解的人,因此他们不能给出十分有价值的意见。路演耗费的精力太大,反而没有时间去研发产品。”
不少创业者表示,初期创业真的很难,时间宝贵,资源少,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上,但很多时候入驻孵化器后成为其对外宣传的招牌,“应由创业者决定是否出席这一类宣传的、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一位不具名的创业者表示。“至于挂在墙上的导师,一是从来没有来过,二是即便来演讲了一次,对我们又有多大作用?”
此外,目前不少孵化器在工商、税务方面代办方面确实逐渐配套完善。但在法律、股权等事关企业未来生死的基础论坛方面则很少,“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多位创业者无奈的说。
声音
总体来讲,孵化器是好事,但是不要让中国变成一个孵化器最多的国家,不要遍地都是孵化器。
——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